Forsing小说网>玄幻奇幻>明朝为何说亡就亡 > 第六章 明朝之亡是亡于天灾还是亡于人祸?
    胡有初说:“知县大人,你说得有道理。你看,我能够做什么?”

    知县说:“我今天找你谈,是希望你拿出家里的一些粮食来赈济灾民,这样才能缓和矛盾。”

    胡有初也有侠肝义胆,说:“我可以拿出一千石粮食,救济吉水灾民。”

    吉水县的知县很有政治头脑。他看到胡有初捐了物资,立即打报告给江西巡抚赵新。赵新听说了这一先进事迹,立即从南昌赶到吉水,去看望、慰问这位胡有初先生。

    赵新说:“你干得真好,帮助我们官府解决了问题,非常感谢。”

    胡有初先生对赵新的远道而来表示感谢。随后,巡抚赵新告辞而出。

    我想这里一定发生了一个情节:知县跟在后面提醒胡有初,巡抚大人千里迢迢从南昌到吉水来看望他,难道他一点表示都没有吗?胡有初恍然大悟,于是又捐了五百石粮食,一共就是一千五百石粮食。

    这件事大概发生在宣德九年(1434)。三年之后的正统二年(1437),明朝政府表彰了十个在救灾过程中向官府和民众捐献粮食的富人,把他们送到北京接受嘉奖,奖给他们羊肉和酒水,然后派船将他们送回原籍。

    但这里仍然有一个前提,就是富人家里还有粮食,而且发生的还不是持续的旱灾。而崇祯年间,发生的是持续的旱灾,那时也有一些富人拿出粮食来接济穷人,但是杯水车薪。大多数的富人、藩府一毛不拔。在自然灾害面前,可以看出人性。当然,我们站在人性的另一面,也可以换个角度想:我家的粮食已经所存不多,可以供我一家吃三年五年,但如果拿出来赈济灾民,三天五天就吃完了。那时我家怎么办?

    我们不能过多地谴责别人,人性都是如此,富人能够拿出一部分粮食帮助别人,就已经值得肯定了。在灾情中,最无耻的是藩府。他们是朱元璋的后代,藩府里藏有一定的财富和粮食。崇祯年间,藩府有很多很穷的,但仍然有很多很富的,比如潞王府、福王府。但是他们都一毛不拔。

    自然灾害面前的第一大人祸,就是有产者、富有者的一毛不拔;第二大人祸,则是在连年旱灾、水灾的情况下,朝廷内部的党争仍然持续不断。

    天启年间,浙党、齐党、昆党、楚党、宣党和东林党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。后来东林党以外的诸党都以魏忠贤为中心,形成了阉党,这是东林党人对他们的称呼。

    女真在东北虎视眈眈,国家内部不断出现灾荒,但朝中的东林党、阉党仍然在意气用事,不在乎国家的存亡。而且,在对女真的战争中,崇祯皇帝自毁了“一座长城”和“两座重镇”。

    “一座长城”是孙承宗。孙承宗和袁崇焕在关宁一带设防时,东北一带,尤其是山海关到宁锦一带的局势有明显好转。但是由于党争,孙承宗两次被罢官。缺乏像孙承宗这样有威望、有抱负、有才能,且一心一意为国家办事的官员统筹,整个东北防线陷入了各自为战的状态。

    “两座重镇”是熊廷弼和袁崇焕。

    天启年间,熊廷弼接手了东北的防务,但是浙党的头面人物姚宗文弹劾熊廷弼。熊廷弼作为文官,出任辽东经略,统率整个战场。他的财务、用人、工作作风是有一些问题的。理想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,但是在这个时候,朝廷的用人政策应该是唯才是举。

    姚宗文揪着熊廷弼的瑕疵,对他持续抨击,于是朝廷换了一个东林党对立面的官员去接手熊廷弼的工作,但这个官员一无是处,导致战局大坏。后来,朝廷重新起用熊廷弼,但不久后又因为党争的问题,把熊廷弼下狱处死了。

    当然,熊廷弼也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。他觉得这个时候能救他的只有内廷的宦官,所以他许诺用几万两银子保住自己的性命。但是他后来没有兑现承诺,这就被阉党找到了理由,将他斩首、传边。这一座“重镇”被毁了。

    还有一座“重镇”是袁崇焕。防守宁远的时候,他在孙承宗麾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。崇祯皇帝即位后,对袁崇焕抱有很大期望,但是袁崇焕犯了一个明朝官场或者是中国官场普遍的毛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