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上一章谈到了万历皇帝个人所谓的酒色财气的问题。而由“国本之争”引发的党争的问题、矿监税使的问题、“三大征”的问题、女真崛起的问题,都是在万历时期出现的。这些问题,万历皇帝如果处理得好,明朝可能是另外一个模样。但非常遗憾的是,他并没有处理好。
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,许多朋友和我有过交流,我也到网上浏览过各种信息,发现有很多种观点。我归纳了一下,大致是这些:有认为是亡于宦官的,也有认为是亡于文官的;有认为是亡于党争的,也有认为是亡于“国本之争”的;有认为是亡于矿监税使的,也有认为是亡于“三大征”的。当然,也有我们前面说到过的,认为是亡于万历本人惰政的,以及认为是亡于崇祯皇帝个人能力有限的。
本章我们来讨论一下明朝是亡于宦官还是亡于文官。
明朝的国家制度呈现出“双轨制”的特点:明朝有一套文官系统,负责管理国家事务;又有一套宦官系统,其中的机构设置几乎和文官的系统对等,也就是说外廷有什么文官机构,内廷就有什么机构与之对应,所以明朝的宦官系统非常庞大。我将其称为“以内制外”,这是明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。
随着政权、国家及君主制的出现,宦官群体出现了。由于各种原因,人们往往认为,宦官是中国历史上危害最大的群体之一,但实际上,宦官里也有很多伟大的人物,比如明朝的郑和。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有史以来空前的航海壮举,也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。在这以后,一直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军远航到亚丁湾打击索马里海盗,中国海军才又一次浩浩荡荡地出现在印度洋上。当然,这两次之间还有一次,晚清时期,清政府到欧洲买船时,海军曾渡过印度洋。但那一次只是路过,而不是去办事。
东汉时期的宦官很猖獗,但是其中出了一个蔡伦,他改进了造纸术,发明了“蔡侯纸”,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非常大。美国一个跨行做历史研究的天文学博士曾写过一本畅销书,《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》,蔡伦不但被收录其中,排列的位置还很靠前,仅次于孔子——孔子排在第五,蔡伦排在第七。所以说,中国历史上也出了很多伟大的宦官。某种意义上,受了腐刑的司马迁也是宦官,但是他并没有在宫廷里服役,所以不能算在内。
中国历史上宦官为祸最烈的有三个时期。
第一个是东汉。东汉第一代皇帝是汉光武帝,他是一位伟大的帝王。汉光武帝之后是汉明帝和汉章帝。汉章帝死得早,他儿子汉和帝继位时年龄很小。从汉和帝开始,几乎后来所有的东汉皇帝都是幼年(充其量是少年)继位,有些继位时甚至还在襁褓中。这样一来,皇帝的母亲就要听政,而他们的母亲都还只是少妇。小皇帝如果是三岁,他母亲充其量只有二十多岁;小皇帝如果是八岁,他母亲充其量也只有三十岁。她们没有政治经验,不会理政,只能靠她们的哥哥、父亲乃至祖父。所以,从汉和帝时期开始,东汉就出现了外戚专权的情况。皇帝逐渐长大,开始想要亲政,但是他的母亲、舅舅、外公都无视他的成长,继续把他当小孩子看,绝对不放权力。皇帝都是有个性的,也都是受过教育的,随着年龄增长,就想要从外戚手中夺权。夺权靠谁?母亲家靠不住,父亲家已经被隔离,而文官一般依附于外戚,甚至可以说,外戚就是文官的首脑。最后皇帝只有依靠宦官,依靠那些从小陪他吃喝玩乐,陪他长大,陪他学习,甚至已经被他当作好朋友的宦官。皇帝和宦官要夺权,外戚不给,于是就会发生宫廷政变,皇帝得以铲除外戚。皇帝掌权之后,他继续依靠宦官,所以就出现了宦官专权的情况。
然而,夺权不久皇帝又死去了,继位的又是个小皇帝,又变回了外戚专权的局面。所以东汉循环往复,六个外戚家族先后专权,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的。因此,也就一定有六次铲除外戚的斗争和斗争后重新出现的宦官专权局面。宦官专权以后,许多和外戚有关系的正派人士也受到打击,后来的“党锢之祸”就是如此。一直到袁绍进京,才把宦官全部杀掉,但东汉也就亡了。东汉后期,宦官成为皇帝的保护神,有宦官在才有皇帝,如果没有宦官,皇帝也不复存在。
第二个是唐朝。唐朝的问题出在“安史之乱”以后。唐朝前期,官员和汉朝的官员一样,都是“出将入相”的——到外地特别是边境地区,就成为将领,回到京师,就成为宰相或其他文官。这样一来,唐朝大臣,特别是边境的大臣权力就比较大。“安史之乱”爆发后,皇帝意识到原本受信任的安禄山、哥舒翰都是少数民族,其他大臣中虽然有汉人,但也不受信任,于是皇帝派宦官监军。监军的权力很大。“安史之乱”爆发之初,安禄山、史思明的军队攻打长安的门户潼关,哥舒翰固守潼关,在前线监军的宦官逼迫他出击,才导致哥舒翰战败被俘。“安史之乱”后,宦官监军在唐朝变成了一种惯例。特别是在唐肃宗继位以后,宦官开始掌握军权、处理军机,所以唐朝后期管军事的枢密使都由宦官担任。而唐朝最厉害的御林军——神策军也掌控在宦官手中。唐朝宦官此时可以废立天子,也可以进退宰相。
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官员叫李德裕,他在淮南做节度使的时候,听说监军的宦官要回京做枢密使,就送给了他很多的钱财。后来这个宦官没走成,就要把钱财退回给李德裕。李德裕说:“我们之间是好朋友的关系。我送你礼物,不是因为你要升官,即使你不升官,我们也是好朋友,所以不会收回礼物。”这个宦官很感动。过了若干年,这个宦官果真去长安做了枢密使,于是才有了李德裕进京做宰相的后文。可见,有时候宦官跟文官的关系也很密切。
第三个就是明朝。无论是汉还是唐,宦官专权都是在国家出现问题的时候发生的。但明朝不是这样,明朝的宦官是国家机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,他们已经融入明朝的国家机器了。
我在前面说过,明朝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“双轨制”,即外廷的文官有什么衙门,内廷的宦官也一定有相应的衙门。比如,废除宰相以后,外廷地位最高、权势最大的是内阁,然后是六部中的吏部尚书;内廷则有司礼监,它可以对应外廷的内阁和吏部。明太祖在位时就已经设立了全套的宦官机构。明朝人以及明史研究人员把明朝的宦官机构称为“二十四衙门”,即十二监、四司、八局。实际上,除了这二十四衙门以外,还有很多的库、馆等。
明朝的宦官衙门系统极其庞大。内廷第一监是司礼监。司礼监本来不是十二监的第一监,原来的第一监是内官监,后来随着司礼监权力的扩大,司礼监成了内廷的第一监。其中有掌印太监、提督太监、秉笔太监,而秉笔太监还分第一人、第二人,等等。另外还有提督东厂太监、提督军营司礼太监。虽然外廷的内阁以票拟来掌握国家大事的处理权,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命,但内阁和吏部的系统加在一起,都不一定能够和司礼监抗衡。明朝人说司礼监和内阁是“对柄机要”,固然有一定道理,但远远没有概括司礼监的全部功能。
我们来看看在这种“双轨制”之下,明朝的国家大事是如何决策的。明朝在形成内阁票拟、司礼监批红的运作模式以后,所有的地方事务都要相应地报告给中央的六部和都察院,然后六部和都察院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,由文书房直达御前。皇帝将这些意见交给内阁处理,内阁根据祖宗法度、圣贤道理和实际情况进行票拟,即用黑笔字代表皇帝进行批示,批完了以后要交回去,皇帝再交给司礼监的宦官批红。一般来说,对于国家大事,内阁怎么处理,司礼监就怎么照抄,但不是作为司礼监来抄,而是代表皇帝用红笔照抄,抄好了以后把它发到六科,这就是圣旨了。明朝不仅有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,负责处理国家大事;还有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科,负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。每一科的掌印长官都给事中仅有七品,而一般的左右给事中都是从七品。这是以七品官来对二品衙门(六部)的事务进行批驳,同时对皇帝的诏令也进行封驳。
皇帝通过司礼监的批红而下达的诏令分为两种:一种是处理各种事务的批文,一种是针对不同事情下达的圣旨。无论哪种,都得到六科进行审批。如果六科觉得这些诏令不符合祖宗法度,不符合圣贤道理,尤其是不符合当下形势,就可以把它们驳回。嘉靖皇帝即位之初,下的若干道手谕都曾被六科驳回,把皇帝气得要命。明朝的办事程序就是如此。
很多人以为司礼监和内阁是对抗关系,那就错了,它们是合作关系,是皇帝的左右手,一只手票拟,一只手批红。而且,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,在内廷设立了内书堂,专门教导小宦官读书识字。后来这些宦官大多进入了司礼监和文书房。至于内书堂的老师,则都出自翰林院,后来不少进入内阁。所以,司礼监的宦官多为大学士们的学生。
很多研究者只看到明太祖立过铁牌,规定过宦官不得干预政务,直到明英宗时王振专权后,铁牌才不知道哪儿去了。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,内书堂培养出来的宦官,就是用来干政的,那这个铁牌保得住吗?
我在《论明代宦官的知识化问题》中专门讨论过相关问题。明代司礼监的宦官是有文化的宦官,文化程度甚至不比外廷的文官差。因为他们的老师比外廷文官习举业时的老师资历更高,宦官是翰林院的这些官员教出来的。他们跟内阁大学士之间有师生之谊。即使没有师生之谊,他们在传统教育的熏陶下,也有共同的理念——他们是共同为明朝服务的,是共同为治国安民服务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