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澈见底的水流潺潺淌过山涧,像一条闪烁着微光的银河,在树林间蜿蜒曲折。
远远可见,一亩亩的田野边上,屹立着一栋又一栋木屋,这是一个宁静的小村庄,傍水而依,所以村民为其取名为:
旁溪村。
两个多月前,村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情,村里竟来了一位教书先生,不求回报的传道受业。
村民自然是兴喜若狂,纷纷兴劳动众地建起了村内的第一座学堂,细心叮嘱家里的孩子上课认真努力,要听先生的话,不得调皮捣乱。
每次路过学堂的村民,听着那朗朗读书声,有时也会不自觉停下脚步,面上露出笑容来。
只是有一点,那位教书先生的身体似乎不太好,让这些朴实的村民们又担忧又心疼,谁家今天猎了什么好肉,谁家上山挖到了什么好药材,皆统统往教书先生的家里送去。
然而好景不长,两个月后的某一天,那位先生突然不见了。
平时负责伺候先生的村长的儿子阿恒,只在桌面上看到了一封信,想必是先生留下的,因为信中解释了先生离开的缘由。
村民摇头叹息,虽然他们早已有所预料,那位学识非凡的先生不可能一直留在旁溪村,却没想到会那么快。
但与对此虽遗憾却接受良好的村民不同,少年阿恒,跟随在计良身边那么长时间,甚至获得了习武的机会,在他心里,计良于他而言,可不仅仅是教书先生那么简单。
比起老师的称呼,其实阿恒更想称呼计良为:师傅。
故而,对于老师的字迹,他自然是认得的,但那张留在桌面上的信,字迹却是陌生——这不是老师自己留的信。
阿恒第一时间便想到了,那个突然出现的,所谓的老师的兄弟。
不过,无论老师是自愿离开还是被迫,阿恒都无从知晓了,况且老师又去了哪里,他完全不知道。
这一刻,阿恒感到了茫然,因为对于老师的情况,他竟一无所知,甚至连要去哪里找人,都无从下手。
这天。
阿恒又一次习惯性地来到了老师的家,站在那栋木屋面前,阿恒无奈地摇了摇头,而后伸手推开房门。
里面的陈设摆件,就和半月前老师离开时一模一样。